尸体长期浸泡在水中或埋在空气不足的湿土里,腐败进展缓慢而,尸体的脂肪组织因皂化或氢化作用,形成黄白色的蜡样物质,使部分或全部尸体得以保存,称为尸蜡(adipocere)。可大体保存尸体的原形,并能保存某些暴力 ...
巨人观(bloated cadaver/giant cadaver):死后5-7天,尸体腐败扩展到全身时,使整个尸体膨胀成一个庞然大物,称巨人观,表现为颜面肿大、眼球突出、口唇外翻、胸腹隆起、四肢增粗、皮下组织和肌肉呈气肿状,难以辨 ...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建宁府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官至朝议大夫、直焕章阁、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著有《洗冤集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以死亡方式系统编辑的法 ...
摇晃婴儿综合征,简称摇婴症或SBS,是因婴儿受到持续摇晃,造成脑部的损害,为一种虐待儿童方式产生的病症。颅内的血管、神经和骨组织的组织学特性(密度)决定了婴儿被强力摇晃时,在千分之数秒的时间段内产生的惯 ...
后抽搐亦称尸首抽搐,是指人或动物于死亡后,其肢体仍然有的小许动作或者抽搐。这种现象可由肉眼观察到。死后抽搐会持续到出现尸僵现象,有时也会和尸僵混淆。 ...
生命体征(vital sign)是评价生命活动的重要征象,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是判断个体生命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正常的指标。通常,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提示个体的生命活动有异常。临床医生测量生命体征是进行疾病诊 ...
与碾压造成潜掘性囊袋伤的机制相同。当车轮滚过四肢或头部时,巨大的车轮抓着力和滚动产生的撕拉力可以造成皮肤、皮下组织,甚至部分肌肉撕脱,形成与肢体的长轴相垂直的撕裂创并留有皮瓣,像剥竹笋一样,故而得名, ...
自溶(autolysis):人死亡后,组织细胞因受细胞内固有的各种酶的作用而发生的细胞结构的破坏,因而组织软化甚至液化,称为自溶。腐败(decomposition/putrefaction):指人死后机体组织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因腐败 ...
自然死亡(Natural death)也叫非暴力性死亡(Non violent death),指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发展规律,没有暴力干预而发生的死亡。包括各种致死性疾病或衰老。由疾病引起的死亡:称为疾病死或称为病理性死亡(Pathological ...
加固行为是指凶手在杀完人后,怕死者不死,而施加的一个确保死者会死的行为。采取这种行为的人,通常和死者熟识。在袭击死者后,恐其不死,怕死者恢复意识后立即报案,便难逃法网。 ...
死亡时间(the time since death)在法医学是指死后所经历的时间或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死后间隔时间是指从死亡发生时刻起尸体所经历的时间或从尸体发现时距死亡时刻的间隔时间。死亡时间的推 ...
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因其本身的重力而下沉到尸体低下部位,坠积于尸体未受压处的血管内,这种现象称为血液坠积,因死后血液坠积使坠积处皮肤呈现边缘不清的有色斑痕,即为尸斑(livor mortis/hypostasis ...
猥亵(obscenity)是一种变态性行为,指用正常性交之外的各种手段对待异性,以求获得性欲的满足。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不能确定为强奸的性强暴;同事之间肉体接触或语言等方面的性挑逗;在拥挤的汽车等公共场所 ...
尸臭(odor of putrefaction):腐败细菌分解肠道内的蛋白质,产生以硫化氢和氨为主的腐败气体,从口、鼻、肛门排出,具有尸体特有的腐败气味,称尸臭。约在死后3-6小时发生。.尸绿(greenish discoloration/cadaver ...
骨珍珠 (osseous pearls ):电流作用的一个指征 高压电击时,骨因遭受电流热效应 而发生坏死,胶原破坏和无机物熔化。 熔化的特殊产物即所谓骨珍珠,其形态如 珍珠大的小体,灰白色,内有空腔,多 在受损骨的表面。扫 ...
血泊是指具有一定体积的血液聚集所形成的血迹,也有人将其称为堆积状血迹。血泊目前尚无体积的明确的量化界定,血液聚集的方式通常为血液滴落或流注而成。血泊形成的时间与出血量、血液聚集方式以及载体的吸附性等因 ...
挫伤(bruise)是指由钝器作用造成的以皮下或(和)皮内及软组织出血为主要改变的闭合性损伤。广义挫伤亦包括:内脏器官如颅脑、心肺、肝脾、胃肠等等的出血性改变。挫伤常见于钝器打击、坠落伤、交通损伤,也可见于 ...
冲击伤(coup injury):指紧靠头部受打击或碰撞部位以下的脑皮质发生的挫伤。多见于头部加速运动时,或头部处于静止状态受钝物打击或碰撞时。脑对冲伤:头部受外力作用时,着力点的对侧部位的脑组织发生损伤,称为 ...
创(wound)是指较大的暴力造成皮肤全层或内脏器官破裂的损伤。创是开放性损伤,古代就有“皮破为创”的说法。为了便于描述,人为地将创分为若干个部分,从外到内,依次分为:创缘、创角、创口、创腔、创壁、创底。 ...
反常脱衣现象(paradoxicalundressing):冻死尸体表征之一。冻死者死前反而脱去衣服、鞋袜,全身裸露,或将衣服翻起,暴露胸腹部,或仅穿内衣裤,称为反常脱衣现象。可能原因为体温调节中枢麻痹,有幻觉热感即“反 ...
尸僵指死后肌群经短时间的松弛后变僵硬,使关节固定、尸体呈强硬状态的现象,表现为口不能开、颈不能弯、四肢不能伸曲。可分为上行型、下行型。一般于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24小时达到高峰。36-48小时后开始缓解,冬 ...
潜血实验是为了观察是否有潜血反应。当现场黏附的血迹量极少时,肉眼无法观察得到,但通过鲁米诺、四甲基联苯胺等化学药剂可以显现出来极微量的血迹形态,称之为潜血反应。 ...
躯体死亡(somatic death)/临床死亡期(clinical death):指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已经死亡。此期全脑和循环、呼吸功能已不可逆的停止,标志着死亡的开始。但有些器官、组织和细胞还有功能活动,在人工呼吸机等支持生命 ...
所有与案件有关的能够证实犯罪的物品和痕迹称为物证(material evidence)。包括与人体有关的生物学材料,一类是人体的构成成分,例如血液、毛发、指甲、骨骼、牙齿、组织脏器等;另一类是人体的分泌物、排泄物、例 ...
水性肺水肿(emphysema aquosum):因溺水者剧烈呼吸使溺液、粘液、空气三者在气道内混合而成泡沫,又因吸气力量大于呼气力量,泡沫状溺液吸入肺内而不易呼出而形成。水性肺水肿是一种生活反应,是溺死的主要征象之 ...
自然死亡(natural death)/非暴力死亡(nonviolent death):指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发展规律,没有暴力干预而发生的死亡。分为衰老死和疾病死。 衰老死(senility)是指人到老年期由于全部生命过程逐渐衰退、消失所 ...
分解作用,又称腐烂、腐败,是指动物蛋白质及其有关之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而且回到大自然物质循环的过程,特别是由缺氧微生物和腐化细菌。分解是一个大自然经常进行且非常重要的过程。腐败物通常导致胺物分解时出现 ...
竹打中空(tramline or railway line bruise):又叫铁轨样挫伤或中空性挫伤,用棍棒状致伤物垂直打击在软组织丰富部位形成的一种特征性挫伤。表现为两条平行的带状出血,中间夹一条苍白出血区。能清楚地反映致伤棍 ...
颅骨面貌复原又称复容或复颜,是指根据人体头面部软组织及五官的形态特征与颅骨形态特征间的关系。在颅骨或颅骨的石膏模型上,用可塑材料(橡皮泥、黏土、塑像蜡等)进行雕塑;或在颅骨的影像上(颅骨侧面描记、计算 ...
心脏死(cardiac death)是指心跳限于呼吸停止所引起的死亡。主要见于心脏的原发性疾病或心脏损伤。多为渐进行的,也可心跳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