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是一种可迅速致命的血液性毒剂,是人们所知的最强烈,作用最快的有毒药物之一曾经被用作毒气室执行死刑以及战争时的杀人武器。 除了小说中无数主配角死在氰化物手上,现实生活中希特勒与其夫人、德国空军元帅戈林,皆是服用氰化钾自杀。 在许多的烈性杀鼠剂中都含有氰化物;人误服50毫克就能致死;假如摄取了大量该物质,病人马上就会失去知觉,进而死亡(中风型氰化物中毒)。 大部分毒理学教科书上都认定重度的氰化物中毒者会“惊厥,昏迷,并在五分钟内死亡”。 因为这种毒性迅速和致命,那些参与1944 年手提箱炸弹刺杀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行动的人,任务中都随身携带着氰化物,方便在敌人发现后立即自杀,不给敌人审问的机会。 1984年12年3日,位于印度中央邦博帕尔的联合碳化合物公司发生氰化物泄漏事故,再次应证了氰化物的巨大破坏力。 事故周边2000多居民当即死亡,随后2万多人陆续死于氰化物造成的毁灭性机体损害,20多万民众也因此永久伤残。 博帕尔当地患癌率、畸形儿生产率与新生儿夭折率至今仍一直居高不下。 2010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十大环保灾难,印度的群体氰化物中毒事件排名第二,仅次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鉴于氰化物的强烈毒性,香港政府消防处把氰化物列作第四类危险品,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买卖。 氰化物的来源途径可由自然界的某些细菌、霉菌及藻类产生,并在一些植物性的食物如杏仁、樱桃、李子、桃子、银杏(百果)、乾果梨、苹果和梨种子、树薯和特殊竹芽,以及维他命B12中取得。 氰化物同时会存在于植物自然产生的糖或其他的有机複合物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由其化学结构来看,氰化物包含碳氮三键(C≡N)通常是以化合物(结合两种或以上的化学物质形成的物质)的形态存在,例如无色气体的氰化氢(HCN)或氯化氰(CNCl),白色粉末或结晶的氰化钠(NaCN)或氰化钾(KCN),以及有机化合物。 除了一般被蓄意下毒外,氰化物中毒也可能是腈(nitriles)类化物,如乙腈(acetonitrile)、亚硝醯铁氰化盐类(nitroprussid)等化学物质在进入人体后可代谢成氰化物,从而导致中毒。 另一种小说和电影中较少提到的非自然氰化物的来源,包括有电镀业、金属表面处理、电子废料中贵金属回收(剥金剂)、化学合成、尼龙(nylon)中间产物、相片显影、毒鱼、火灾现场等。 其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火灾现场的氰化物。为何其与火灾现场有关係呢? 因有些氰化物(腈类)是石化工业中的原料及中间产物,目前许多不绉衣物均可能是石化产物,所以燃烧时易有氰化物产生,另外火灾现场的毛料、丝质衣物燃烧亦是氰化物的来源。 氰化物中毒的典型特征就是死者口腔会闻到有一股杏仁味,并不是说氰化物恰巧与杏仁的味道相同,而是杏仁中含有中低浓度的苦杏仁甘( Amygdalin )可水解成氢氰酸(HCN)及苯甲醛(benzaldehyde),所以有杏仁味,就代表可能有氰化物存在。 一般而言可以被闻出苦杏仁味的HCN含量约为0.2-5.0 ppm(百万分之一浓度)。 但并非每一个氰化物中毒桉件中都有这股味道产生,也并不一定能被闻到。 世界上约有多至40%的人,因为身上含有特殊基因的缘故,无法闻到这股杏仁味的。 至于到底是否有杏仁味就一定代表是氰化物毒害,绝对不可以。 在没有经过检验确认的情形下做这种判断,是不精确也不负责的。 名侦探柯南中有描述在可乐及柠檬红茶中加入氰化物毒害成功,但事实上可并不一定如此。 如果有足量的糖存在于溶液中,氰化物可与其反应生成无毒性的α-glucoheptoic anhydride,之后再经由水解及氧化产生碳酸钾(K2CO3)。 真正具有强烈毒性的氰化物有三种:氰化钠(NaCN)、氰化钾(KCN)以及氢氰酸(HCN)。而其他一些物质,如铁氰化钾等,虽然也含有氰基(CN),但因为很难解离出氰基离子(CN-),所以毒性较小。 从原理上说,氰化物可以通过接触皮肤和腔道粘膜、呼吸吸入、口服、注射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然后解离出氰基离子。 这种离子能与人体中细胞色素酶内的三价铁离子(Fe 3+)牢牢地结合,从而使得它不再能变为二价铁离子(Fe 2+),从而导致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不能继续进行,使细胞不能再利用血液中的氧气而迅速窒息。 同时,因为缺乏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ATP),中枢神经系统会迅速丧失功能,继而使人体出现呼吸肌麻痹、心跳停止、多脏器衰竭等症状而迅速死亡。 氰化物中毒初期中毒特征为头晕、头痛、呼吸速率加快、后期为发绀(由于缺氧而血液呈暗紫色)和昏迷现象;中毒的病患呼吸之间有些人可闻到氰化物特有的杏仁味道。 暴露在高剂量下,在很短时间下可伤害脑及心脏,造成昏迷及死亡;如低剂量长期暴露,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心口痛(heart pain)、呕吐、血液变化(血红素上升、淋巴球数目上升),头痛和甲状腺肿大。 如果食入高量氰化物可能有喘不过气(deep breathing),呼吸短促、昏厥、失去意识或死亡。 皮肤接触后会有溃烂、皮肤刺激及红斑;眼睛接触后会有刺激、烧伤、视力模煳,过量或延时性接触会造成眼睛永久性伤害。 2009年第4版的《法医毒物分析》认为,氰化钾的致死剂量在50-250毫克之间,这与砒霜(As2O3)的致死量差不多。 而决定是否致死,则需要看血液浓度达到多少,氰化物中毒血浓度约为0.5μg/ml,致死血浓度≥1μg/ml。 形象地说,如果口服氰化钾固体,若吃下相当于1/3颗普通胶囊或半个新版1毛钱硬币大小的一小撮粉末,就几乎肯定能置人于死地。而如果考虑的是最小剂量的话,米粒大小的氰化钾粉末就可能致死。 如果是喝下含有氰化物的溶液,就得看一口能喝下多少液体了。 假设在一瓶500毫升的饮料中均匀地混入了氰化钾,那么粗略估计,如果需要在受害者仅仅喝下一小口(以5毫升计)后就毒发身亡的话,需要往这一瓶饮料中投入相当于3/4根火腿肠大小的氰化钾(约25克)粉末才能实现。 但假设受害者会喝下一大口(以25毫升计)的话,则仅需要扔进去一枚七号电池大小的氰化钾粉末(约5克),即可产生严重后果。 在侦探小说中,氰化物都是罪犯手中的王牌,一旦入口,绝无生还可能。 氰化物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在发觉有问题之后,立刻吐出来,或者寻求帮助的话还有可能“起死回生”吗? 一般而言,中毒后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除非剂量很低,否则死亡通常都在中毒后15分钟至1小时内发生,具体的时间长短与毒药剂量、中毒途径都有关系。 如果口服大量氰化物,或通过经脉注射、吸入高浓度氢氰酸气体的形式中毒,则1-2分钟后即出现意识丧失、心跳骤停而死亡,算得上是“闪电式死亡”了。 相比之下,砒霜中毒大约需1小时方才出现症状,且要等到数小时后甚至次日才会死亡,从而给医生留下了充足的抢救时间。 同时,砒霜的水溶性比氰化物要差很多,因而掺入酒水后容易沉淀下来而被人发现,这也是为什么氰化物的“地位”要高于砒霜。 不过就算氰化物不幸中毒,也并非无药可救。现代医学对此已经有了一套规范的抢救方案,往往能挽救中毒者的生命,国内外已有多起成功抢救氰化物中毒者的报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