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也称为“麦角二乙酰胺”,常简称为“LSD”,是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LSD的一次典型剂量只有100微克,仅相当于一粒沙子重量的十分之一。LSD能造成使用者4到12小时的感官、感觉、记忆和自我意识的强烈化与变化,可作化学武器使用。LSD由麦角酸中合而成,对氧气、紫外线与氯十分敏感(尤其是当LSD处于液态时)。纯净的LSD是一种无色、无气味,味微苦的固体。LSD一般口服,通常以某种吸取物质吸取LSD后再服用该物(比如用吸墨纸、方糖或明胶吸取LSD后再将该吸取物放入口中),不过也可以通过食物或饮料来服用。在所有的服用方法中,LSD都是无味的。在英国、美国、澳洲、新西兰和大部分欧洲国家,这药物都是非法的。
L.S.D是麦角酸二乙酰胺的缩写,始于德国,它是从麦角真菌中提出的麦角酸与其它物质合成而得。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把它第一次合成是在1938年,他在进行一项有关于麦角碱类复合物的大型研究计划时,无意中将原本分装在两支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在一起,结果发生了神奇的反应,一种完全不同的物质被合成了出来,它无色、无嗅、无味,就像清澈的纯水,这就是L.S.D。
中文名: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
外文名: 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别名: 麦角二乙酰胺
化学式: C20H25N3O
分子量: 323.43
熔点: 80 ℃
沸点: 541.3 ℃
密度: 1.21g/cm
外观: 无色无味液体
闪点: 281.2 ℃
危险性描述: 强致幻
发现人: 艾伯特·霍夫曼
无嗅无色无味的LSD是致幻剂中药效最强的一种,小于一粒盐的量就能导致中毒。1938年,瑞士化学家奥尔波特·霍夫曼( Albert Hoffman)首次发现了这种化合物。霍夫曼吞食了少量LSD之后,才发现它具有强大的致幻效果。
人们认为能够引起幻觉的药物就是致幻剂。然而,事实上这些药物通常并不“制造”感觉,而是扭曲正常的感觉,这样服用药品的人就能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看到或听到事物。这类药物通常被称为“致幻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25)、麦斯卡林(仙人掌毒碱)和西洛西宾。20世纪70年代,苯环己哌啶(PCP,也称“天使粉”)也变得非常普遍。[1]
由来
“LSD”是该化合物的德文(Lysergsäure-diäthylamid)的简写。它是在1938年由一位瑞士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博士,于巴塞尔的山德士实验室(Sandoz Laboratories)进行一个有关麦角碱类复合物的大型研究计划时,第一次合成出来的。LSD的精神转换效果则是在霍夫曼于5年之后(即1943年)回到化学研究中才发现的。他是在一次意外的接触中透过皮肤吸收了微量的LSD而发现该作用的,这个发现使他继续在他自己身上试验LSD的精神效果口服时平均有效剂量为30~50微克,高剂量时产生的作用可持续10~12小时。 迷幻剂的常规剂量约为100~200微克。作试验的服用者,在达到一定的耐受程度之后,可以服用高达2000微克的剂量。20世纪60年代进入非法市场时,一般是将其滴在一些能吸收的物品如方糖、吸墨水纸和药理上惰性的粉末(这种粉末然后被用来充填空的明胶胶囊)等基质上。
在交易市场上常见的剂量形式是所谓的窗格,即常见的剂量形式是各种大小、形状的小药丸、片剂或者胶囊,颜色有米色、白色或彩色。迷幻剂本身则常是无色、无味、无嗅的液体。片剂的含量相差很大,从20~500微克不等,但最流行的一种直径为1.6毫米的圆形片剂含量较一致,约为100微克。吸毒者常把自服迷幻剂称作“滴酸”。 20世纪80年代,纸型剂量在非法市场上很常见,此时的纸型剂量与原先的不同。原先的纸型剂量是先将迷幻剂滴到纸上制成,而新的纸型剂量是将预先印好的纸张浸入迷幻剂溶液制得,这样含量较一致,每片呈正方形,大小约5平方毫米,含量30~50微克。 迄今发现的浸过迷幻剂的药纸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包括抽象艺术和动画图片、邮票和纹身花纹,这些新的设计,特别受青年吸毒者的欢迎。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又名麦角酰二乙胺,这种分离出来的化合物,是当时27种同族化合物中的第25位,因此得名麦角酸二乙基酰胺25号。它由麦角酸和仲酰胺(又名二乙基酰胺)合成而得,刚制成时无色无味,呈液体状态,一定时间后变成微白色的结晶体。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25号常用剂量是80~120微克,致死量目前还不清楚(如有的服用20~25微克有反应,而有服用3000微克仍未见可怕症状),尚未发现对此药物的机体上瘾者。服用后一般30~60分钟到达血液循环,不久被散布到全身各部位细胞中,脑细胞中沉积很少,大部分沉积于小肠、肝脾及肾脏内(脑细胞中只沉积2%),而后被肌体一点一点地排泄掉。
不良反应
注射这种毒品,30~60分钟便出现早期反应,两小时后最为严重,6小时后基本上就不再发展,其病理作用时间可保持到12小时左右。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在人体的早期反应是:视觉增强,呈青绿色的冷色调,情绪不稳,幻觉多变,周围物品成了幻想的东西,轮廓外形夸张,距离拉长或缩短,明暗对比立体感增强,视觉极速变化不规律。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能提高听觉、嗅觉和触觉的敏感性,借助这种药物,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借助光线可以听到声音。注射麦角酸二乙基酰胺产生欣快现象并能使人增强活力,欣快现象的表现体现在安静或喧闹,大哭不止。增强活力是指感到一种近于狂妄自大的自信力量。
正如霍夫曼教授那样,滥用LSD的人同样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不适,特别是在剂量加大之后,会出现持久性知觉障碍(HPPD):视觉会出现障碍,如看到物体周围有光晕、移动的物体后面有轨迹,无法辨别颜色。此外,精神方面会出现极度的恐惧、焦虑等幻觉,一些服用者还会出现严重的暴力倾向,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人身伤害。因此,LSD在世界各国都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危害甚大的毒品而加以严厉查禁。
药物作用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除了能造成严重的精神混乱外,还能给肉体带来痛苦,例如在神经系统的症状是:运动失调,步履蹒跚,抽搐,用量过大还会导致全身瘫痪。在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的症状是:心动过速、恶心、头晕、血管扩张、震颤、手掌出冷汗,有时还会有战栗。因此,60年代后其产量急剧下降,并只限于在精神病研究所使用。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对人体的作用大小与机体条件有关。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富于色彩的视觉,异乎寻常的听觉,舒适的人格解体(吸食者称之为“一次愉快的旅行”),但也出现充满恶梦的幻觉,导致可怕的精神混乱,有的仅(或许)出现一次,但有的反复出现(吸食者称之为“一次糟糕的旅行”)。
使用此药会出现一种特殊现象“反刍”(人们把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分子大量沉积于肾脏内的现象称之为“反刍”),即用过此药的人,如果不再使用,沉积于肾脏内的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分子大量消失的同时,有的又进入人的脑细胞,又在新的细胞中产生新的连锁反应(吸食者称此过程为“外加的旅行”),有些吸食者有意外的再现或“倒叙”,也就是说,吸食者在不服用该药物时,就会有以往服用该药物后的感觉(“幻觉”)。
吸食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人,多数是同时使用大麻或海洛因,或其他毒品的人。他们在使用其它毒品时不能产生上述效果时,吸食者才使用此毒品。他们也了解这种毒品的危险后果:发疯、自尽或伤残。所以60年代后,又把注意力转向比麦角酸二乙基酰胺毒性大上千倍的其他烈性药物。
发展简史
有一种致幻剂,少量的服食下去,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令人愉快的麻醉状态,想象力突然变得丰富,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发生了变化。眼前出现了一系列活动的图像,具有万花筒般的鲜艳色彩,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了的物体突然变得生动起来,桌椅板凳都似乎有了生命,听到的每个声音都像是投在平静水面上的一颗石子,让眼前这些奇妙的色彩产生一圈圈涟漪。
这种美妙的境界,就是 LSD(学名“麦角酸二乙酰胺”)的发明人瑞士桑多斯公司的霍夫曼博士在1943年第一次无意间尝到自己所合成的这种化学品时体验到的。三天后,霍夫曼有意服食了250微克LSD,随后与助手骑自行车回家,骑车途中药性发作,因为博士服用的剂量过大,他的思维完全紊乱,话也说不完整,感到天旋地转仿佛被一面面哈哈镜包围了,周围的景物完全变了形。他还以为自己一直停留在原地,无法动弹,可是在一起的助手却回忆说当时他骑得飞快,回到家中后症状越发厉害,房间里所有的物体都变成了可怕的怪物,博士觉得自己快疯了,仿佛看到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体悬浮在空中,甚至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害怕自己永远变成了一个疯子,幸好第二天一早醒来却发现一切正常,LSD没有留下什么副作用。这次的自行车之旅,在LSD风行的六十年代变得极其有名,有好几首以”自行车”命名的歌曲讲的就是这件事,著名"Queen"乐队的“bicycle race"也是其中之一。
霍夫曼的发现很快被欧洲的心理学家们用来研究人脑的病变过程以及用在心理治疗中作为辅助药物,基本局限在实验室范围。后来得以大规模流行,开启潘多拉魔盒的是大名鼎鼎,也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CIA(美国中央情报局)。
与此同时,不少人士认为LSD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抱着给人类指点迷津的想法,从1950年代初开始就以宗教般的狂热向美加地区所有感兴趣的人散发LSD,而且完全免费,这直接导致了其在民间的广泛流行。第一批接受LSD的民间人士里就有《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赫胥黎很早就对心灵控制术感兴趣,在食用了提取自南美仙人掌的致幻剂后完成了著名的《知觉之门》一书,在书中阐述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并不是知觉的来源,它只不过是一扇起过滤作用的门,挡住了真正庞大的知觉世界。某些致幻剂能把这扇门打开,让人们看到一个全新的更加广阔的真实世界。此书后来影响了很多文艺青年,迷幻摇滚乐队“大门”的名字即来源于此。
食用了LSD后,赫胥黎和英国心理医生汉弗莱合作开始了对LSD的心理治疗潜力的研究。他们认为LSD具有“意识显现”的作用,可以挣脱多年世俗生活所养成的思维定势,还会产生“联觉”,易受暗示,所以服药时的环境会影响效果。因此在汉弗莱的诊所里,医生经常自己也服用少量LSD,和病人一起进入状态,使对方产生安全感,用催眠式的语言鼓励病人去想象美好的事物。
剂量
LSD按质量而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烈的精神药品之一。从试验者的体验和药物学方法(例如受体结合实验)都发现LSD比光盖伞素和光盖伞辛要强100倍,比墨斯卡林强4000倍。LSD的剂量以微克为单位,相对而言几乎所有其他的药品和毒品都以毫克为单位。
通常LSD的致幻剂量为25μg,且其药效随剂量增加而显著加强。90年代末,美国缉毒警察缴获的LSD每支大约20-80μg;60年代时也有300μg以上的。常用LSD的人的可达剂量为1200μg,但是如此高的剂量可能会产生不愉快的生理、心理反应。
LSD的致死剂量(LD50)为200-1000μg/kg体重,但迄今为止尚未有LSD过量致死的报道。有一个可疑LSD过量致死的报道,死者用静脉注射的方法使用了三分之一克的LSD(即330mg,330,000μg)。这相当于3000倍的通常口服剂量[1] 。
识别
CAS号50-37-3
PubChem5761
ChemSpider5558
IUPHAR配体17
DrugBankDB04829
InChIKeyVAYOSLLFUXYJDT-RDTXWAMCSA-N
药理学
代谢: 肝脏
消除半衰期: 3–5小时
排泄: 肾脏 Renal
药品分级:
Schedule 9(澳)Schedule III(加)CD(英)Schedule I(美)
性质
化学式: C20H25N3O
摩尔质量: 323.43 g·mol
外观: 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纯LSD味微苦)
密度: 1.21g/cm
熔点: 80-85 ºC
沸点: 541.3 ºC
危险性: 有毒T
警示术语: R:R23/25;R26/27/28;R36/38;R40
安全术语: S:S7;S16;S22;S24;S28;S33;S36
主要危害: 致幻
闪点: 281.2 °C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一般条件(25 ℃,100 kPa)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