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成就
用户组:推理新星
书币:90
推理币:265
|
(本文有雷,斟酌阅读。)
自4月30日起于Netflix独家上架的台剧《谁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不仅剧情精彩,更搭上五一连假观影热潮,登上台湾观影排行榜第一名,一扫前几部台剧评价不如预期的阴霾。
《谁是被害者》改编自台湾推理作家天地无限的小说《第四名被害者》。演员卡司,除了认得出来的熟面孔如张孝全、许玮宁、林心如,也有近年在大银幕大放异彩的黄河与郑人硕等,幕后制作团队更是集结台湾影视圈各路好手。总监制曾瀚贤,其创办的瀚草影视是过去推出《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麻醉风暴》、《红衣小女孩》系列等脍炙人口作品的制作团队;制作人汤升荣,则是《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幕后功臣。
此外,本剧的两位导演分别是执导过《人面鱼:红衣小女孩外传》的庄绚维,以及曾任《目击者》副导的陈冠仲。由于核心团队成员都有成功打造各类型影视作品的经验,使得《谁是被害者》相当有潜力成为另一部台湾类型剧的典范。
《谁是被害者》聚焦于一位具有亚斯伯格症特质的鉴识官方毅任(张孝全饰),他在侦办案件的过程中,发现多年未见的女儿江晓孟(李沐饰)也涉入其中。由于连续命案引起社会恐慌与关注,记者与警方个个争相挖掘案件全貌,使得案情变得越发复杂,由被害者、鉴识官、刑警与记者各方交织出来的骇人「游戏」,就此展开。
本剧最重要的主线即是遗愿连环命案:每一个人的死,都完成了下一个人的遗愿。每个死者都环环相扣,犹如一张网,每个人都死扯着自己的边角,让这张网能最大限度地张开。这张网所承接的,除了是这些死者的遗愿,还有江晓孟想要父亲找到自己的渴望,与策划整起案件的清洁工李雅均(林心如饰)的绝望。
《谁是被害者》第一季共八集,分别为指纹、报导、蜡烛、车站、刺青、遗愿、水芫花和伞。每一集都藉由命案的发生,带出一个议题供观众省思。这样的安排,再加上下一个悲剧的悬念,让人迫不及待想把整部剧集追完。
然而,因每一集讨论的都是足以拍成电影或是影集的重量级议题——性别认同、安养院超收、嗜血的媒体生态、房仲被剥削与过劳——个个都是大哉问,使得每个议题的讨论无法像《我们与恶的距离》那般深入。但对观众来说,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台湾社会各处的辛酸悲苦,藉由一个好故事串起这些议题,少了文化隔阂,也足够让观众细细品味与思索。
本剧演员的表演也十分出色,张孝全在诠释方毅任一角时,紧锁的眉头、稍微僵硬的身体,都将他与外界的距离推得更远。其与晓孟一同获救后在辅导室的对谈,也没有为了情绪渲染,而做出超过具亚斯伯格症特质者能给的反馈,反倒是用他过人的记忆力,一一道出过往那些快乐时光的确切时刻,不仅符合角色形象,也格外触动人心。
剧情延展亦善用演员角色设定的差异制造冲突感,增添戏剧张力。首先,鉴识官与涉及命案的女儿本身就是一大对立,而不擅交际的方毅任被处事游刃有余的记者徐海茵(许玮宁饰)缠上,也形成两种鲜明的角色差异。两人一同寻找命案线索,最后都在破案过程中有所成长,与家人的关系也和缓下来。「成长」是许多好故事一贯的收尾,在这段曲折的剧情轴线上,观众虽是旁观者,却也一同陷入迷雾。角色的成长与关系的进展,都在剧情氛围紧张悬疑的同时,带给观众一丝安慰与鼓励。
在技术方面,《谁是被害者》也开创了台剧新格局,食人鱼酸溶尸、焚尸,以及利用藻类加速尸体腐烂等,都利用特殊化妆呈现,大小也是人体真实比例,如此惊悚直接的画面尺度,是台剧少见的。这些让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剧情的基础,若是在技术的基本功就频频让人出戏,再好的剧本也可能味同嚼蜡。
摄影方面则颇有美剧风格,空拍画面运用极佳,与过去台剧滥用空拍当转场画面,却不知所以然的状况有极大差别。全片的暗蓝色调,也凸显了剧中人的压抑心境,不论是鉴识官、记者或是被害者,全都是对于生活感到疑惑的人,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面对的方式也不同。这片暗蓝色也对照着鉴识官的蓝色手套,试图从层层谜团中找到答案,也在破案的过程中,面对过去逃避的伤痛。
本剧片尾曲是由Karencici翻唱李友廷的代表作品〈谁〉。这首歌原是描写李友廷在歌唱路上渴望被看见的心境,却巧合地与本剧许多死者的心情相似——不论是期待有人走进自己的内心,或是在人海中找到爱,抑或是被他人包容。
在众多影剧作品中常会听到一句话:只有死人不会泄漏秘密。
吊诡的是,本剧却是藉由死亡来「发声」。当你穷尽了方法却不被看见,也没有人愿意留给你几分钟,听你说你的故事;但却在死后,不论你是谁、周遭的人怎么看你,都会被摊在阳光下,仿佛要到死后,大家才会看见或听见你。
然而,这并非代表人们终于愿意理解你,而是因为大众的猎奇与八卦心理。这些被害者明白死后一定会被大肆报导,这样的社会氛围才是「遗愿连环命案」得已完成的原因。社会遗忘了他们,迫使他们只能依循着社会的游戏规则死去。
《谁是被害者》用一个悬疑故事,包装了死者对这个世界最温柔的期待,透过一部部遗愿录像,让人们理解到这些选择自杀的人,曾是多么奋力地活着,即使可能不是人们期待的样子,但他们也曾付出过努力,希望世界能变成他们期待的模样,并且能善待更多不被善待的人。
一个个悲剧过后,《谁是被害者》藉由童年曾历经父亲携妻女自杀的徐海茵坚定地告诉世人: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能看到世界改变。这不禁让我想起《返校》的张明晖老师告诉学生: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有很多事可以期待。」以及《想见你》的黄雨萱告诉陈韵如:你那么想消失在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对世界太失望,而是你对这个世界有太多期望。
短短的几年内,就有这么多关于活着与希望的呐喊,不论这些作品刻画的时空为何,不论这些作品在什么时间点制作与推出,都表示台湾一直都存在着一群被社会漏接的人,以及对现状感到无力的灵魂。也许只要多一点倾听,多一点与他们一同改变世界的勇气,就能阻止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作者:吴思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