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杀是最阴损的杀人方法,推理小说中的毒杀桥段以及牵涉到的毒杀诡计数不胜数。其中最闻名的就要数“毒杀天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了。那么,我们不妨也各显神通,来写一写以“毒杀”为主题的推理小说吧。 另外,在毒杀题材中,“不可能毒杀诡计”更是一朵奇葩,它属于“不可能犯罪”的一种。比如说:众人喝了同一容器里的饮料,只有一人中毒身亡,其余人却没事;有十杯外表相同的饮料,只有其中一杯有毒,然后十个人随机拿取,而恰恰有毒的那杯被凶手要杀的目标选中了……凶手到底是如何下毒的呢?这类诡计的魅力值绝不亚于“密室杀人”和“不在场证明”。 下面贴一段宫保鸡丁整理的不可能毒杀讲义,里面列举了一些比较常见的不可能毒杀诡计,这些诡计大都出自动漫或电视,以防泄底,一些小说中的诡计就不列举了。 一. 凶手与被害人吃(喝)了同样的食物(饮料),被害人中毒身亡了而凶手却安然无恙 这种类型还要分两小类: (1)凶手食用的部分无毒 这类手法巧妙之处在于虽然凶手和被害人看似食用了同一种食物(饮料),可凶手吃(喝)的那部分却无毒。“凶手是如何让被害者吃(喝)到有毒部分的”就成了一大看点。 a. 机关容器型,比如一个水壶中间有块隔板,一边的水有毒另一边没毒。不过这种简单手法也只有在一些低俗的武侠小说里才会出现,这里稍微提一提。 b.日剧《古畑任三郎》里的一个手法,日本有一种叫鲷鱼烧的食物,它的特点是上面的部分大,馅多;下面的部分小,馅也少。凶手是一名女性,她在馅少的那部分里下了毒,然后和她男友一起吃。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与关怀,男友把上面馅多的那部分让给了她,而自己吃下面馅小的那部分,这样虽然是同一种食物,被害者吃到了有毒部分,凶手却没有。 c.在冰块里注入毒液,再把冰块放进饮料里,冰块溶化前饮料是安全的,谁喝都没事,冰块溶化之后毒液混入饮料中,这时只让被害人去喝便中毒身亡了,这个手法也可以迷惑下毒的时间从而制造不在场证明。 d.有一种密度很小的鸡尾酒。先在杯子底部倒入密度较大的毒液,再在上面倒入这种酒,酒便浮在毒液上。也就是说杯子的上半部分是无毒的酒,下半部分却是致命的毒药。凶手自己喝的时候轻轻吮一小口上半部分,自己便没事,再在把杯子交给被害人的同时稍微摇晃一下,毒便混入酒里了。 (2)凶手食用的部分也有毒 也就是说凶手和被害人同样食用了有毒的食物(饮料),但凶手自己却没事。难道凶手是超人?呵呵,这种类型就要带点科学知识了,推理小说大师们会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下面举个例子: 柯南《情人节杀人事件》中的手法:凶手在大家的饮料内都投了毒,而在蛋糕内放入解药,被害人不喜欢吃甜食,喝了有毒饮料后却没吃有解药的蛋糕,反而中毒身亡,其他人喝完饮料后吃了蛋糕便没事了。(总觉得“解药”两个字很假,只有低俗的武侠小说里会出现) 二.100%让被害人选中有毒食物(饮料)的诡计 桌上有几份相同的食物(饮料),几个人随机选取,只有一人中毒身亡,而在他的食物(饮料)里检测出毒药,那“怎么让被害人100%选种这份有毒食物(饮料)呢?”便是此类诡计的看点。这类诡计也要分两类: (1)凶手在被害人选完食物(饮料)之后才在其内下毒 这类手法看似是被害者自己选中有毒食物(饮料)的,但毒却是被害人选完之后才被凶手放进去的,有点象魔术里的“魔术师的选择”,下面举点例子: a.《民俗学者八云树》里的一个案件,一群人随机拿取箱子里的灌装啤酒喝,而只有其中一人中毒死了,她的啤酒罐里也检测出有毒物质。其实一切都在凶手的算计之内,被害人取出啤酒后,由于自己指甲留得很长所以没办法打开啤酒罐的拉环,她便去找凶手帮忙,这时凶手才趁机将毒投在啤酒罐内。 b.日剧《圈套》里的一个小诡计,凶手是化装师,事先在被害人的嘴唇上抹上一点毒液,因此不管被害人选喝哪杯水都会将嘴唇上的毒一起喝进去。 (2)在被害人选择前食物(饮料)内就已经被下了毒 既然被害人选取前食物(饮料)内就已经被下毒了,那凶手怎么确定只有被害者选中有毒食物(饮料)中毒身亡而其他人安然无恙呢?(下面只用杯装饮料来说明) a.每个杯子都被下了毒。有这样一个诡计:10个有把手的杯子,凶手在每个杯子的一侧杯沿都涂上毒,使得用右手握把的人嘴就碰不到有毒的那一侧。而被害人却是左撇子,用左手握杯把,因此嘴碰到的那侧杯沿正好和别人相反,正是涂毒的那一侧。所以不管被害人选哪个杯子都会中毒身亡,其他人则安然无恙。(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拿杯子不握杯把) b.无差别杀人型,即只要凶手自己不选到有毒的杯子不管谁选到都行,毒死谁都一样。这类情况一般凶手事先在其中一个做上记号的杯子里投好毒,之后自己不拿有记号的杯子就行了。如何使这个记号做得能让自己看得出而又不易被别人发现便是此类手法的一大看点。绫辻行人的《十角馆杀人预告》里就有个很巧妙的“记号”手法,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三.化学反应型 这种类型也是那些低俗的武侠小说经常用的,两种本没毒的物质一起食用就变成了毒药。科学上确实有,比如龙虾里有时会含有砷,它和水果里的维生素C反应便会生成大家熟知的砒霜(As2O3),但大家可以放心,这种概率比较低,一个龙虾里的含砷量是非常少的,必须要一次吃20斤以上的龙虾后再吃含有高浓度VC的水果才可能会生成对人体有危害量的砒霜。不过大家尽量不要在吃完龙虾后吃太酸的水果。还有象咖啡和烈酒一起饮用的话会促进酒精中毒…还有很多类似的,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四.误导型 也就是说凶手用了某些诡计完全误导了众人,使人混淆了某些事实的概念。 (1)掉包型 被害人吃了食品A,中了凶手投在食品A里的毒身亡了,而被害人死后凶手趁乱在另一种食品B里投入相同的毒药,从而让人以为被害人是中了食品B里的毒才身亡的,迷惑众人的视线。这种类型也可以归分到第二大类里去,比如被害人死后在他的杯子里检测出毒药,看似是被害人选中了有毒的杯子,而其实他是中了之前吃过的其它食物里的毒才死亡的,杯子里的毒是事后凶手趁乱放进去的。 (2)时间差型 “时间差”也是“不在场证明诡计”里常用到的,是日式推理的一大精华。在这里凶手制造了某些“特殊效果”混淆了投毒时间从而摆脱嫌疑。我认为此类诡计是“不可能毒杀”中最精彩巧妙的。那凶手怎么制造“特殊效果”呢?看两个例子: a.漫画《傀儡师左近》中的一个案件,老板和秘书到员工家去作客,秘书从家里带来一坛酒,员工就拿了两个杯子,老板把酒倒在两个杯子里,和秘书同时拿起杯子喝酒。突然老板面色难看得把酒吐了出来说里面有毒,秘书赶紧拿水给老板喝,老板倒地中毒身亡。秘书和老板喝的是同一坛酒,但秘书没中毒,说明酒没问题,那么拿杯子给老板的员工嫌疑就最大了。其实诡计是这样的,凶手是秘书,他在酒里放了一种喝了会感觉很苦的药,老板喝了酒感到很苦就以为自己中毒了,这时秘书也忍受着酒的苦味,而真正的毒下在秘书之后拿给老板喝的水里。就这样凶手玩了个时间差让人深信毒是下在员工的杯子里。 b.日剧《富豪刑警》里类似的案件,两个黑社会老大谈判,A倒了杯葡萄酒喝了一口,把杯子递给B,B也喝了一口突然皱起眉头,B的手下连忙拿来手绢给B擦嘴,B中毒身亡。如此A的嫌疑就最大了…同样的,酒里根本没毒,B皱眉头只是因为葡萄酒冷藏过度变了味使他感到不适,真正的毒下在给他擦嘴的手绢上,也就是说凶手是那个手下。也是个时间差诡计,亦是真正的下毒时间比人们认为的要晚,从而使真凶摆脱了嫌疑。 好了,希望上面的这段讲义能给大家开阔思路,写出精彩的毒杀作品。 下面再推荐几本以毒杀为核心或涉及到毒杀诡计的佳作(大都为“不可能毒杀”): 《毒巧克力命案》——【英】安东尼.柏克莱 《剧毒》——【英】多萝西.利.塞耶斯 《刽子手的杂役》——【美】黑克.塔伯特 《破镜谋杀案》——【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啤酒谋杀案》——【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三幕悲剧》——【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云中奇案》——【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黑桃A的血咒》——【日】鲇川哲也 《十角馆杀人预告》——【日】绫辻行人 《俄罗斯红茶之谜》——【日】有栖川有栖 《镜浦杀人事件》——【日】横沟正史 《盲目的乌鸦》——【日】土屋隆夫 《天狗的面具》——【日】土屋隆夫 《地狱的奇术师》——【日】二阶堂黎人 《玻璃密室》——【日】森村诚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