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成就
用户组:超级侦探
书币:0
推理币:1831
|
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恍然大悟似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如若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能较快地找到。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原初的定势不合适,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来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知识结构得到消除,个体便能够运用新的定势去解决问题。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往往会由于某种机遇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
苯在1825年就被发现了,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像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结构,但同样对苯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百思不得其解。1864年冬的某一天晚上,他在火炉边看书时,不知不觉打起瞌睡,做起了梦。这是一个化学史上最著名的梦,苯分子结构的秘密由此解开。凯库勒自己是这样描述的:“但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坐椅转向炉边,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结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如同受了电击一样,突然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设的结果工作了整夜,这个蛇形结构被证实是苯的分子结构。”这位化学家并不知道,他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是心理学上的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活动,一般是在对问题冥思苦想之后,在出其不意的时间或状态下突然发生,因而表现为思维运动的突然飞跃,自发性是其又一基本特征,体现突发、突变和突破的特点。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就是在他提着箱子准备上火车之际突然闪现的;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长期未解出的一个数学难题也是在一次看戏时突然领悟的。酝酿效应是一种有非逻辑性和自发突变性的创造活动,它往往是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活动,它不受形式逻辑的约束,能打破常规思路,产生惊人的成果突破和方法突破。它提示:当我们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搜集了充分的资料并且经过深入探索仍然难以找到答案时,不应一条道跑到黑,而应把对该问题的思考从心中抛开,转而想别的事情,或可以去散步、读书等,等待有价值的想法、心象的自然酝酿成熟并产生出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抛开对问题的思索后,也就摆脱了长期的精神紧张,但头脑中搜集到的资料是不会消极地储存在那里的,它在按照一种所不知道的、或很少意识到的方式进行着加工和重新组织,进而产生了新的想法。我们平时所说的“灵感迸发”或者“恍然大悟”,就是经过这样一个酝酿阶段之后,突然出现的智慧火花。
在酝酿期间,个体虽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其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而仍然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通过酝酿,最近的记忆和已有的记忆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势的效应,并容易激活比较遥远的思维线索,因而容易重构出新的事物,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