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成就
用户组:推理新星
书币:15
推理币:9000257
|
1933年4月,一户住在密苏里牛顿郡乔普林市橡树岭大道3000多号的人家,觉得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附近刚搬进车库公寓的一伙人了。这伙人大概在四月初才搬来,但他们每天、每天、每天晚上都一边喝酒,一边打吵死人的牌。 快被逼疯的住户们决定报警。
4月13日,乔普林警察局在观察了几天之后,觉得这群人可能是私酒团伙,于是决定在当日攻坚。
警察,开门!
听到这句话,措手不及的住客们理应惊慌逃窜。只是,乔普林警察局不知道,他们对上的可不是什么普通小股的私酒集团,而是日后在美国犯罪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强盗团伙──巴罗帮。
核心成员邦妮˙帕克与克莱德˙巴罗这对亡命鸳鸯,即将在一连串的犯行之后双双殒命,声名大噪,成为犯罪界的罗密欧与茱丽叶。
警匪枪战,以及在路上追狗的女人
然而,罗密欧与茱丽叶伤害的是自己,邦妮与克莱德伤害的,却是他人。
这次的攻坚也不例外。
克莱德和哥哥巴克,以及帮里的小伙子琼斯一起开枪,击毙了麦金尼斯探长与警员哈利曼。邦妮则拿着一把火力强大的白朗宁自动步枪扫射剩余的警力,掩护众人离开。
这群逃犯也不忘记把当时不在公寓的巴克太太布兰琪从街上拉走,而布兰琪为什么不在公寓里呢?因为她在街上追着她的狗:雪球。
就这样,三男两女与一只狗,从漫天的火网里挣脱开来,展开亡命之旅。
但警方也并非毫无所获。
他们只开了十四枪,但有一发击中了琼斯,一发弹跳弹击中了巴克。
更何况,这群人还留下了一整栋等着搜查的公寓,想必有大量的犯罪证据。
磨刀霍霍的警察们,确实找到很多东西。巴罗帮几乎把他们所有的财产都留在公寓里了──四处散落的啤酒瓶、巴克和布兰琪的结婚证、巴克的假释文件、一个军火库,以及邦妮的诗作,和他们还没冲洗的相片胶卷。
胶卷里是一个得意洋洋的犯罪集团,他们衣着齐整,打扮入时,意气风发地拿着一堆武器摆出各种帅翻天的姿势,加上邦妮那两首写得不坏的诗作,很快地就让这群几天前仍名不见经传的亡命之徒,一跃成了全美的注目焦点。
才女大盗邦妮˙帕克、狱政改革者克莱德˙巴罗与巴罗帮的成立
邦妮遗留在公寓的诗〈自杀萨尔的故事〉,是邦妮该年稍早还在蹲监狱时的作品。这首叙事诗描述一个无名囚犯转述她在监狱里听狱友自杀萨尔告诉她的故事。萨尔讲述了她为了情夫杰克而入狱。然而,在狱中的萨尔却听到杰克和前女友复合的消息。最后,无名囚犯听说了远方有个女孩,杀了一对恶棍。
这首诗写的出乎意料的动人,很难想像出自于四处劫掠的强盗之手。
媒体于是开始挖掘,最后发现,这名年轻女逃犯在学校时竟然成绩不错,文章常常拿到高分。然而,她在中学时爱上了一个叫做罗伊˙桑顿的男孩子,在未满16岁就结婚了,从此断绝了未来升学道路。他们婚后不久,罗伊就因为偷窃与抢劫而断断续续地出入牢房。邦妮在罗伊入狱后就回到母亲家住,在餐厅打零工,过着乏善可陈的生活。
直到1930年,对生活不满的文艺少女邦妮19岁时,认识了克莱德。他们的相遇堪称天雷勾动地火,一发不可收拾。邦妮辞去了服务生的工作,加入了克莱德的犯罪集团。只长邦妮一岁的克莱德,和邦妮的老公一样,年纪轻轻,但却已经有丰富的监狱资历。
1926年,17岁的克莱德首次被捕,接下来四年间反覆因窃盗、抢劫商店、偷车等小罪而入监服刑。认识邦妮后不久,克莱德又因案被移送到伊斯特姆监狱农场。
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长相清秀的克莱德在狱中被狱友多次强暴。之后,他用一根铅管压碎了那名强暴犯的头骨。
这是他第一次杀人。
克莱德另一名已被判无期徒刑的狱友出面承担起这件事。根据克莱德的亲人与狱友所言,这段监狱生活彻底地改变了克莱德。他从小学生变成了响尾蛇,克莱德的狱友,拉尔夫˙弗瑞斯说。
假释后的克莱德宣称,他要让监狱单位难看,逼迫他们改善狱政。他的计画,是袭击伊斯特姆监狱,让犯人全数越狱。为此,他需要足够的金钱和火力。
邦妮与克莱德于是和一个名为拉尔夫˙菲尔斯的同伙实行了一系列的商店与加油站窃案。只不过,菲尔斯没有支撑太久就被逮捕入狱,离开了这个犯罪团体。
递补进来的是克莱德的家族朋友,16岁的W.D.琼斯。
在菲尔斯与琼斯交接的中间,克莱德也没有闲着,他杀了一个警长,并重伤了一个治安官。 琼斯加入之后,他们很快地又在偷车时杀了车主多伊尔‧约翰逊。不到两周后,克莱德又杀了一个警察。加上两个可能被他们所杀的商店老板,这个犯罪集团已经杀了5个人。
1933年,克莱德的哥哥巴克˙巴罗出狱了。他和妻子布兰琪一起来到了密苏里州乔普林市,和弟弟一伙人见面。根据巴罗家人的说法,巴克和布兰琪本来是去劝克莱德自首的。但正如同前面所说的,这场道德劝说之下的狂欢,引来了警察。在街上追小狗的布兰琪与巴克,意外地入了伙。
巴罗帮正式成立。
从人人喜爱的侠盗罗宾汉,到得而诛之的公众之敌:邦妮与克莱德的末日
自从邦妮的诗〈自杀萨尔的故事〉与巴罗帮成员的照片公诸于世后,他们就广受大众欢迎。然而,随着知名度的上升,巴罗帮也发现他们的行动越发困难。
自从他们的照片在报摊杂志广为流传,即使是偏远餐厅和汽车旅馆都变得不再安全。
根据布兰琪日后的回忆,当时他们甚至一度住在野外,用营火煮饭,用冰凉的溪水洗澡,过着克难的亡命生涯。布兰琪与邦妮又不是特别合得来,两人间的敌意使得这个一开始就不怎么牢固的团伙,加快了分崩离析的速度。
尽管内部颇有分歧,但巴罗帮还是游走在各州之间,不时抢抢银行,杀杀挡路的警察。有趣的是,这些犯罪行为,反而让邦妮与克莱德的声望节节上升。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经济大萧条。
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并非结束在该年,而是持续探底。1933年是恰好是最糟糕的时候。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出身底层的邦妮与克莱德所犯下的银行抢案,对于处于破产边缘(或者根本已经破产)的大众而言,不啻为出了口恶气,有人甚至将之视为罗宾汉般的义举──尽管也有说法指出,邦妮与克莱德其实没有抢过银行。 至于杀警察为何不会引起公愤?
原来,1920年美国通过了禁酒令。由于市场需求太过强劲,私酒产业便应运而生,庞大的利润引来了黑帮,伴随黑帮势力而来的,则是腐败的警政。电影《铁面无私》的主角,黑帮教父艾尔˙卡彭正是在这段期间内靠着私酒,建立了犯罪帝国的知名人物。 因此,对于身无长物的普通人来说,抢银行与杀警察?那又怎样。说不定这些人罪有应得啊。外加美国当时并未存在跨州的官方调查机构,各州警方彼此之间也缺乏横向联系,难以整合犯罪情资,这状况要到1935年,联邦调查局(FBI)成立后才有所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警方根本难以逮到跨州犯罪的巴罗帮。 逍遥的巴罗帮,原本或许可以再逍遥几年──如果巴尼和布兰琪没有在1933年7月的追捕中一死一伤,而克莱德没有在1934年的1月实施了他策画已久的伊斯特姆大逃狱的话。虽然这场逃狱让官方的颜面尽失,但也促使他们痛下决心,对巴罗帮展开全面追捕。 1934年4月,邦妮、克莱德和新成员麦克文在德州的葡萄藤市(现名为南湖市)和两名公路巡警发生枪战,巡警在枪战中身亡。
葡萄藤事件给了当局一个极佳的舆论操作机会──一个目击者出现,对媒体绘声绘影讲述了巴罗帮残忍的行径,而去世巡警之一的未婚妻,在他的葬礼上穿着婚纱的举动,也加深了大众对巴罗帮的厌恶。
事后证明,邦妮与克莱德其实没有目击者讲的那么残忍,但公众对他们的厌恶已开始胜过了喜爱。
雪上加霜的是,仅仅五天后,克莱德与麦克文又杀了一个60岁的单亲爸爸。
公众的敌意在此时达到了顶点。《达拉斯日报》甚至刊登了一张漫画,画里是一张空着的电椅,保留给克莱德和邦妮。
在引发了公愤之后,他们的死亡已不可避免。然而,他们甚至没能撑到坐上电椅的那一天。
当鸳鸯大盗,踏上小路的尽头
要追捕邦妮与克莱德,德州政府非得找到比之前那些警察身手更佳的人出马。他们最终找到了前德州骑警队长法兰克˙汉默。
汉默战功彪炳,生涯中共有53次击毙犯人而获授奖的纪录。汉默认真地研究了巴罗帮的动线,发现他们的行动其实有迹可循──巴罗帮其实只绕着五个中西部州的边界行动,而且成员会轮流探亲。换言之,只要掌握了巴罗帮的亲友,迟早能逮住他们。
汉默先一步找上了麦克文的父亲,并告诉他因大逃狱而出狱的麦克文,已被监狱下达了格杀令。但如果麦克文的父亲和他合作,让汉默可以逮到邦妮与克莱德的话,那么麦克文就可以逃过一死。
麦克文的父亲还能怎么做呢?他同意了。
1934年5月21日,因追捕而与麦克文走散的邦妮与克莱德,果然如计画前往探视麦克文的父亲,顺便与麦克文会合。他们就这样走进了警察的埋伏。 根据当时参与枪战的警官回忆,他们六个人都分配到了一把霰弹枪、一把自动步枪和一把手枪。他们先是射光了步枪的子弹,接着射完霰弹枪的子弹,最后再射完手枪里的子弹。由于承受的子弹太多,邦妮和克莱德的座车甚至都往后翻到了沟里。在如风暴般袭来的子弹雨中,邦妮与克莱德一点机会都没有。
克莱德身上有17个伤口,而邦妮身上有26个。
这场枪战的结果很快地传了开来。赶来看热闹的民众一拥而上,抢着搜集所有可以到手的物品作为纪念。根据验尸官的回忆,当时甚至有男人以小刀切下了克莱德的左耳。他们的遗体被送到位于路易斯安那西北部小镇的殡仪馆,在数小时内,该地就涌入了一万人,争相目睹传奇的落幕。 入殓都已经如此轰动。他们的葬礼更是挤满了看热闹的民众。据统计,超过两万人参加了邦妮˙帕克的葬礼,人数之多,连她的家人要到为她择定的墓地都有困难。邦妮的家人拒绝实现她想要和克莱德埋在一起的愿望,将她葬在达拉斯的费雪特拉普公墓(后改葬至皇冠山公墓)。而克莱德则葬在达拉斯的西高地公墓。
从两个没有明天的亡命之徒,到美国反叛精神的象征英雄
邦妮身后留下了另一首诗,〈小路的尽头〉(又名〈邦妮与克莱德的故事〉)。这首诗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从邦妮角度来看的邦妮与克莱德的故事,甚至预言了他俩被追捕至死的终局。
1967年上映的电影《我俩没有明天》基本上是受了这首诗启发而写就的剧本。
距离邦妮与克莱德之死,已经过了好几十年。《我俩没有明天》在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眼中,仍是惊世骇俗之作,上映之初掳获了许多恶评。然而彼时的美国,刚从19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美国版白色恐怖)时代走出来,进入了爱与和平与反战的嬉皮年代。
电影上映的1967年夏天,正好是嬉皮运动爱之夏在旧金山发生的时刻。得不到主流眼光青睐的《我俩没有明天》,却正好是嬉皮族群所追求的反主流浪漫。 嬉皮的精神,就是反叛。他们最反对的,就是主流文化、刻板的体制与跟不上时代的道德思想。
《我俩没有明天》巧妙地抓住了这股时代潮流。在电影的重新诠释下,邦妮与克莱德的犯罪并不可恨,而是天真烂漫中带有一丝罗宾汉的气息。而当邦妮与克莱德成了反抗社会体制的象征后,两人被扫射致死,也就顺理成章地重演了罗密欧与茱丽叶式的悲恋。
有趣的是,正如同邦妮与克莱德身处于美国由各州警方各自抓捕,转变为FBI统管跨州犯罪的关键时刻;他们这部充满暴力场面的传记电影《我俩没有明天》,恰好也站在旧审查制与新分级制的交叉口,最后打破了好莱坞僵固已久的片厂制度。
在众多文本以各种角度再现邦妮与克莱德的故事之后,他们已经不再单纯是两个抢匪,而是美国文化指标性的叛逆象征之一(特别是邦妮),受到他们故事启发的歌曲可说不计其数。近年来最有名的,是在2002年,由美国流行天后碧昂丝与老公饶舌歌手Jay-Z合唱的〈'03 Bonnie & Clyde〉。
此外,2009年,本文开头提到的邦妮与克莱德曾藏身的车库公寓,被放入了美国国家历史名胜名录中,成了官方认定的历史景点。
这也算是国家体制对不法之徒的另类收编吧。
预料到自己与克莱德难逃一死的邦妮,也预见了这样的未来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