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缗川也 发表于 2019-6-29 07:37:58

内部效应

内部效度是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实性程度,是实验结论的真实性。程度内部效度与研究结果解释的唯一性有关,如果研究结果有且只有一种解释,那么该研究的内部效度就高;如果研究结果不止一种解释时,该研究的内部效度就低。因此,研究过程中所有导致对结果有其它解释的因素,都是对内部效度的威胁。比如,变量X的变化总是一贯地、明显地伴有变量Y的变化,如能肯定变量X的变化是引起变量Y变化的直接原因,那么这个研究就具有高内部效度。相反,任何其它可能引起变量Y变化的因素都是对其内部效度的威胁。
举例
一项研究要测量室温与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假定结果为:温度上升时,被试成绩有明显下降。过程如下:将一组被试60人安排在20度的房间中,然后升温至30度,再升至35度,每一温度下都给出问题让被试解决,并测量他们的成绩。结果显示:温度上升时成绩就下降。实验结果很明确,但结果的解释却出现了不确定性,因为成绩的下降可能是温度上升引起的,也可能是被试在连续作业中产生的疲劳引起的,这两种解释使内部效度受到了威胁。而后研究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在每种温度下使用一个独立的被试组,以期排除疲劳因素的影响。首先将第一组20人安排在2O度条件下参加实验,接着是第二组20人安排在30度条件下参加实验,最后的一组20人安排在35度条件下参加实验。结果仍显示:温度上升时成绩下降。至此,除温度外,被试的组间差异、各组间被试的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这一结果,这时也存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解释。尽管研究者可以宣称问题解决的能力与温度有关,但这种解释的内部效度却存在疑点,即内部效度不高。
研究者想用温度和问题解决能力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来解释假定结果,即温度升高引起问题解决能力下降。就内部效度而言,需要考虑除温度外,是否还有其它可能的因素引起被试问题解决能力的下降。初次实验中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导致了解释的非唯一性,致使内部效度较低,改进后的实验虽有的放矢,但仍使研究潜入了额外变量,造成了变量混淆。由此可见,任何伴随自变量变化或实验处理出现的额外变量都可能导致内部效度的下降,如被试差异、实验者差异、环境差异、测量的顺序效应等。要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就要加强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防止除自变量以外的其它任何因素成为混淆因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