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E 发表于 2020-5-9 17:47:28

6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

6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你知道几个?

晕轮效应

—— “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他的一切”

在生活中,我们一旦对某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质时,也会倾向于带上相似的态度。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也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追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你因为一个歌手写词写得好而喜欢上他,久而久之,就很可能会喜欢上他的其他特点。比如,你渐渐会觉得他是世界上声音最动听的人、是你见过最帅的人,甚至还会假设他的道德水平也比较高。

晕轮效应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差,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

所以,“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他的一切” 其实是你的心理在跟你玩游戏,千万不要轻易当真。


归因偏差

—— 2种常见的归因偏差 你是否犯过?


归因指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进行因果判断的过程。

1.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更关注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而忽视了情景因素。

你一般是如何看待你们班上的学霸或学神的?大家在谈论到这些人时一般更加关注的是他们的智商和能力,却忽视了他们的努力程度。这就是犯了基本归因错误。

2.归因的自利偏差:人们在对自身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的难易程度等。

简单来说就是:成功归自己,失败怪别人。


巴纳姆效应

—— 你是什么星座的?


巴纳姆效应认为人们总是特别容易相信一种对于自己的笼统描述。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但人们还是确信这就是自己真正的人格面貌。

相信大家都玩过星座,请看以下描述:

白羊座——充满活力,有用不完的精力,总是斗志高昂。

双鱼座——敏感脆弱,爱哭鬼,鸵鸟心态,心肠软,善良。

上述星座描述对比鲜明,但仔细一想,谁又没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呢?快乐和悲伤,脆弱和坚强难道不正是以彼此的存在为前提吗?毕竟没有快乐也就不会感到悲伤。

事实上,因为星座分析采用的是一种笼统的两极化描述,而人的情绪永远处在由这两个极端所形成的坐标维度上。


也正是因为这种描述覆盖了线段上的每一个点,而每个个体对情绪的心理量又有所不同,无法进行比较,所以不论你是什么星座,你会认为它说的就是你。


旁观者效应

—— 不报警真的只是因为人性冷漠吗?

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分散效应”,即他人的在场使得个体采取某种行动的可能性降低。


也可以理解成“原本属于一个人的责任被主观分散到其它在场者身上了”。

文都比邻之前的一篇文章曾经介绍过Kitty Genovese事件,点击这里阅读:「知识科普」心理学:旁观者效应——你为什么会见死不救?

如果仅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这件事,未免有些牵强。在场的38人不可能全是冷血的。我们可以用旁观者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即当时发生了责任分散,使得每个人出现救援行为的可能性减小了。


马太效应

——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马太效应描述的是“两极分化”现象。


《新约·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80%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只有20%的财富供剩下的那大多数人使用。

为什么少的人反而拥有更大的金钱总量?而多的人却拥有更少的金钱总量呢?

这是因为强者原本所具有的优势能够作为他下一次交易的成本(投入),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样形成一种积累优势(可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多,收获也就越来越大),使得强者愈强,富者愈富;而弱者本来就拥有较少资源,变强的资本和机会也就少了。

当然,这也给予我们普通人一个道理:与其去仇富,不如正视自己现有的资本,利用这些已有的“财富“”,努力超越过去的自己。

毕竟,与自己赛跑远比与那些已经站在金字塔顶峰的人赛跑要更有意义。


搭便车效应

—— “占尽便宜却一毛不拔”


搭便车效应指的是某个成员为集体所做出的努力使得全体成员都可能获利,但成本却由这个成员自己承担。

在某个活动的策划过程中,有2个部门的人参与,其中A成员花费了最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完成这项工作,其它成员只进行基本的配合,甚至还提出了许多难以完成的要求。

最后活动圆满结束,荣誉由全体成员共享,成本却基本由A一人承担。这就是搭便车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体现,可以说是很常见了。

那么搭便车效应有哪些危害?

1. 损害成本承担者的利益和积极性

北溟 发表于 2021-1-11 16:02:07

沙发

yagami 发表于 2021-1-20 13:04:50

板凳

甜不辣 发表于 2021-3-1 09:47:06

工作中经常这样子

深深有三米 发表于 2023-11-30 19:18:20

m型化社會已成為常態(馬太效應){:4_35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6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